9月15日下午,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,切实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质量,深化思政育人实效。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在人文楼113智慧教室开展《阔步迈向农业强国》集体备课会。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参加本次活动,活动由刘惠文主持。
第一阶段:骨干教师战文彦进行示范讲课。首先,对农业强国建设的背景与意义进行了深刻阐释。其次,结合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(2024—2035年)》核心内容与我国农业发展实践,从历史的源头出发,讲述了我国农业从传统农耕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。最后,以郝堂村“生态+文旅”乡村振兴模式、文新茶村“茶产业+融合发展”产业振兴实践为核心案例体现本土化教学。

青年教师马春艳进行说课展示。从教学目标、教学重难点、教学流程、教学方法、案例选择、课堂互动等几个方面分享了她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具体实施策略。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多层次教学互动环节,以如何理解“强国必先强农,农强方能国强”引发深度讨论。
李达理博士在点评时指出:案例是教学的“血肉”,理论是教学的“骨架”。建议在“稻渔综合种养”等案例讲解中融入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的农业强国理论逻辑,让学生不仅知“怎么做”,更懂“为什么这么做”,提升思维深度。
郭世杰博士提出:通过本地案例,学生能直观感受到理论知识在“家门口”的落地实践,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,还能增强对本土发展的关注,激发参与本地建设、践行理论的责任感。用学生听得懂的话、喜欢的方式教学生,打破了“理论课枯燥”的刻板印象,真正做到了“以学生为本”。
第二阶段,“大国小农”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的主题研讨。程文俊老师以“大国小农的国情定位”为切入点,明确课程教学需紧扣“立足小农、赋能小农、带动小农”的核心逻辑。他结合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,从“小农户经营是我国农业的基本面”“现代农业需兼顾规模效益与农户利益”两方面拆解理论要点。
黄成扬老师指出,“大国小农”不是“矛盾体”,而是“共生体”。“大国”决定了我们必须守住粮食安全、农业竞争力的“底线”,“小农”则是农业生产的“基本盘”——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98%以上,农业现代化绝不能“丢了小农”,而是要找到“大战略”与“小农户”的适配点。这一逻辑必须作为教学的核心,让学生读懂为什么要立足小农谈现代化。
此次集体备课,既深化了教师对农业强国建设的教学认知,也为专题教学打磨了优质方案,助力将“农业强国”专题讲得有深度、有温度,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农业强国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意义。